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民建首页 组织机构 会务工作 建言资政 理论园地 学习与研究 社会服务 会员风采 支部活动 联系我们

TOP

一次井冈行   一生井冈情
井冈山培训学习心得——曹亚军
    7月8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在这里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追寻红色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红色革命专题教育活动,在这片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红土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对井冈山的向往从小时候就已非常深刻,我来井冈山的四天里一直都在下雨,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满目苍翠、水雾缭绕。8日上午,在井冈山根据地干部教育学院举行了简朴的开班仪式,并进行了授旗、授军帽和宣誓活动。井冈山根据地干部教育学院院长陈钢向大家讲解了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故事。让我深刻了解了井冈山真正是一座财富的山、英雄的山、战斗的山、美丽的山,使自己深刻感悟初心,感悟井冈山精神,在联系实际中边学习边思考,继续传承井冈山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让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期发挥新的光芒。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茨坪北面六公里处的小井,这里有中国红军的第一所医院——“红光”医院,当年的红光医院医疗条件非常简陋,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共32间房间,约9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位伤员。由于敌军严密封锁,医生、药材和医疗器械严重缺乏,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碘酒、盐水与酒精也时常供应不及,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1929年1月的一天夜里,国民党军队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军手中惨遭杀害,这其中有110人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为革命、为理想、为后辈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红军医院也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安葬。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女共产党员曾志和红军师长张子清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曾志,1911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她参加了党领导的湖南暴动,接着上井冈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此后又跟随红军转战赣南、闽西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1977年她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依然毫不动摇。她晚年对儿女坦露心迹:“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1998年6月21日21时39分,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曾志留下遗嘱把省吃俭用节省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祁阳和宜章两县的“希望工程”。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曾志同志,却选择了安静地回归井冈山,生前,她特别给党中央写信,在《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她极力要求身后事简朴、简单办理,并让女儿陶斯亮将其骨灰撒在井冈山,遗体于1998年6月26日在北京火化,骨灰埋在井冈山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旁的一颗树下。
    张子清,1902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参加了秋收起义后,部队由毛泽东率领进军井冈山,并经过著名的“三湾改编”,改编后工农革命军里只有两个营长,即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第三营营长便是张子清。1928年朱毛成功会师后,张子清任11师师长兼31团团长。在井冈山草铺湾追击逃敌时,张子清腿部和左脚踝骨中弹负伤。他住进了茅坪红军医院治疗脚伤。可是医院的条件很差,不用说青霉素一类的西药根本见不到,连开刀的麻药也没有,伤员要截肢的话,就用高温消毒后的木匠锯子直接锯,伤员都痛得昏死过去。张子清的脚需要开刀,把踝骨中的弹头取出来。由于没有X光机,不能准确地知道子弹嵌在什么部位。因此,医院医务主任王云霖制定了医疗方案,无所谓有效的措施,连麻醉剂也没有,只有切开脚板,直接从踝骨上寻找弹头。王云霖向张师长征求意见,张子清没有犹豫,语气坚定地回答:“开刀吧,我经受得住!”。受医疗条件限制,张子清的手术很不理想,他的脚板被切开很深,王云霖用钳子寻找很多次,好不容易找到弹头的部位,可是子弹完全钻进踝骨里面,没有露出头子,怎么也夹不出来。张子清的伤脚流了很多血,痛得几次昏厥过去。他醒过来以后,对王云霖说:“王主任,再找一次吧。”王云霖感到非常为难,因为用钳子在踝骨上夹弹头,等于用刀子在骨头上刮肉,怕张子清受不了。但他被对方那种巨大的耐苦能力感动,只得再来一次。然而,手术还是没有成功,张子清又一次昏死过去。毛泽东知道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感慨地说:“张子清是红军的关云长!当年关云长让人做‘刮骨疗毒’的手术,咬得牙关铮铮响。现在张子清切开脚板用钳子夹弹头,几次痛得昏过去,这不是与关云长一样吗?唉,我们的医疗条件太差,苦了伤病的将士们!”。由于缺医少药,开了5次刀,脚上那颗子弹头始终没有取出来。伤口溃烂日渐恶化,但他为了鼓励同志们的斗志,强忍疼痛,给伤员讲故事。当时红军医院没有酒精,只有盐水洗伤口,后来盐水也没有了,只能用金银花水代替。团里的同志特意把从伙食中节省的一包盐送给他洗伤口,他却用一张油纸细心地包好,藏在枕头底下。后来医院从前线转来一批重伤员,已有一个多星期没用盐水洗伤口了,伤势在不断恶化。他连忙把这包盐交给护士排长,并说:“盐不多,一定要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可能时,把所有伤员的伤口都洗到”。护士排长捧着这包盐,泪水夺眶而出。“张师长献盐”的故事就这样在红军中不胫而走,成为激励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号角。1929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柏露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张子清由于腿伤不能随军远征,前委将他留下任红五军参谋长。同年5月,湘赣敌军攻陷井冈山,张子清被护送到深山区,隐藏在一个被后人称为“红军洞”的石洞中。不料连日大雪,交通断绝,随身带的一点干豆、竹笋都吃光了,饿了4天4夜,由于他的脚底踝骨里的子弹无法取出来,又一直使用各种治疗草药,伤口一次次被感染,造成恶化,终于永远闭上了双眼。这个受尽磨难的红军“关云长”,以27岁的有为年龄长眠于井冈山的土地上。“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我无比沉痛、悲愤、惋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欢乐、忧伤、生死和祖国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精神才会真正博大起来。他们的战斗精神、感人故事至今还在井冈山人民中传颂,更让我由衷的敬仰。
    走出红军医院,我参观了大井毛泽东故居革命历史旧址,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在这里和老百姓们同甘共苦、艰苦奋斗,从此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开始燎原。
    9日,我们一个班15人进行红色教育拓展训练,我们共分为两个团,我分组的团命名尖刀团,团的口号是英雄的团、战斗的团、光荣的团、胜利的团 ,我们有了我们的团歌《解放军军歌》,两个团进行了各种战斗PK,最终我所在的团取得最后的胜利。用餐是由名列第二的团友们给我们做的,一场很有意义的拓展训练,让我亲身体验了当年红军战士在井冈山上理想坚定、奋勇战斗的艰苦岁月,锻炼了我们的团队意识,磨练了我们的战斗能力,增强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10日上午我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让我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火苗的奋斗和崛起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在这里他们通过艰苦实践,摸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明确了“支部建在连上”“执行三大任务”的重要制度;制定了人民军队必须遵奉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参观完博物馆我们瞻仰了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烈士陵园并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在这里,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王佐、袁文才、战斗英雄马义夫、萧劲、刘仁堪等等。当讲到革命英雄女性伍若兰时,我是眼含泪水听完她的英雄故事的,伍若兰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红军,她能文能武,先后担任过耒阳县妇联主席、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前委工农运动委员妇运科长等职,是朱德的第四任妻子。伍若兰在井冈山时期,在红军里不光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有“双枪女将”的美名,左右手打枪能百步穿孔,她说:“我准备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左手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七溪岭战斗中有她的成绩,黄洋界保卫战中有她洪亮的杀声。她身为军部的宣传干部,又是军长的妻子,对革命工作,凡事都带头干,为人处世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摆任何架子。她行军有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病号和体弱的同志,自己穿着草鞋同战士一道步行。1929年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途中,军部突然被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的一个团包围偷袭,形势非常危险,伍若兰从睡梦中惊醒,她冲出屋子,手持双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拼死掩护领导同志。陈毅同志在转移时被敌人抓住,他用拳头打倒两个敌兵,摆脱了危险。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将火力引向自己。天亮后,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领导冲出包围圈脱离了危险,而她却在战斗中陷入敌军重围,掩护撤退时腿部中弹负伤,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这时的伍若兰身怀六甲。敌人问:“朱德、毛泽东在哪里?”伍若兰答:“在红军里,在人民心里!”又问:“你为什么当土匪?”伍若兰怒斥道:“真正的土匪是你们!我是共产党,是革命者,要消灭你们这伙反动派!”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她,给她灌辣椒水,用尽各种酷刑,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铮铮话语,气壮山河,惊得敌人目瞪口呆。1929年2月12日 ,年仅23岁的一代女英豪伍若兰,受尽敌人酷刑后被残忍刨腹杀害,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听了她的故事,我特为她作诗一首“井冈山顶双枪将,英姿飒爽敌宵遁,正气凛然贞不屈,视死如归品如兰”。女侠伍若兰对共产党人、对事业和爱情忠贞不渝、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一生学习。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他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一盆井冈兰,是井冈兰,这是一盆永不凋谢的井冈灵兰!她香飘万里,长青万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兴衰荣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谁没有青春,可他们的青春是在艰难困苦、战斗奉献中度过的,直到最后为之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里每一位战斗英雄的名字都值得我们铭记于心,缅怀一辈子。
    11日上午我先后去了茅坪镇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修建于1824年的八角楼和位于宁冈县龙市镇的龙江书院。八角楼,这里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居住的第三个旧址,也是在井冈山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本著作,八角楼上的灯光指引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龙江书院修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整座书院分中、前、后三进,面积2000余平方米,大小合计100多间,现存42间。这里是朱德和毛泽东首次会面的地方,并在此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在书院内创办了第一期军官教导队,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因此龙江书院被誉为“朱毛会师圣地”和“我军军政院校的摇篮”。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下午,我来到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位于茨坪的黄洋界。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毛主席的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就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抒写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1965年5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这里还可以观看到: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洗不掉那段难以忘怀的惨烈悲壮的历史。怀着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认真聆听、日日记录,四天的井冈山学习就此结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禁让我感叹:“井冈山水烟,英雄杜鹃伴;随风沁心脾,军魂入梦间”。虽然已离开井冈山几天了,但我似乎还能听到井冈山上那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满山红遍的杜鹃花,感受到那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会使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无畏。当年这些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坚守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国解放之路,让我万分敬仰。虽然时过境迁,中国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却是伟大而永恒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一次心灵的洗礼、情感的震憾、思想的提升将使我此生难忘。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用身躯去换回和平,但同样需要继承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如明灯,指引我的方向、折射我的人生、照亮我的前程。让我不断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攻坚克难的勇气、昂扬奋进的锐气,充满工作的热情与激情,乐于奉献、求实创新,在本职工作中继续坚定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作为,为国家的富强繁荣,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最大贡献,让我的人生更具价值、更加精彩。

Tags: 责任编辑:baojimj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万物互联 创新改变————参观.. 下一篇加强民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会务工作